棉价“踩踏”之恨 绵绵何时绝期
发布者:admin 发布日期:2015-10-13
经历了三年“稳赚不赔”的买卖后,棉花加工企业进入了洗牌阶段。本年度以来,失去了国家收储的支撑,从山东到河北,轧花厂经营情况普遍不及往年。
国内棉花种植面积缩减,加工企业“僧多粥少”的局面进一步加剧。然而,皮棉价格却在年前的小幅反弹后,一蹶不振。一方面国储库存高企压低了皮棉价格,另一方面加工厂之间为了抢籽棉保证开工,只好提高收购价相互竞争,利润被进一步压薄。籽棉难收,加工微利,甚至亏损,已是轧花厂共同的“心病”。
今年来,进口棉配额减少,内地纺织企业用棉转向国产棉。虽然目前棉价已经从“政策市”走向市场化,国内外棉价价差逐步收窄,但短时间内,进口纱在人工成本和原料成本方面的优势依旧存在,国内中低端棉纱市场受到冲击。此外,纺织企业也普遍反映,国产棉尤其是新疆机采棉由于地膜问题造成“三丝”困扰,尤其令人头疼。不少纺织企业因“三丝”问题被下游厂家索赔,损失严重。
“作为中间环节,工厂两边受压。”一家纺织企业人员诉苦,“上游轧花厂卖皮棉都要求现款结算,但下游布厂买纱线往往赊欠,导致我们的资金链绷得紧紧的”。在购销方面,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也普遍处于原料低库存(不含长绒棉、进口棉)、产品低库存的状态,以求控制成本、缓解资金压力。
原料成本不具优势,产品销路却不如从前,部分纺织企业被迫限产、停产,甚至转行。此外,由于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红利也逐渐消失,劳动密集型中低档棉纱生产转移至东南亚等人口红利更高的国家和地区已是大势所趋。
相关信息